繁体
<!--go-->
注意力引起之后,如果处置不当,很快就会松弛。因此,对艺术家来说,观众注意力的持续比引起更加重要。
19世纪德国剧作家赫勃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最差劲的戏剧在开场的时候往往跟最精彩的戏剧相似。一场遭致惨败的战斗往往也是以先声夺人的雷霆闪电开头的。”这说明,倘若无力使观众的注意力保持下去,那么,开头时的声势反而会成为一种自我嘲弄。
要使观众的注意力长时间地保持住,难度很大。英国现代剧作家和演员奥斯本说:“我干的行当有一部分是想方设法让观众在座位上坐上两个半小时左右而一直保持兴趣,这是一件很难办的事。”他还说,这件事,看上去轻而易举,学起来殊为不易,只要剧院存在一天,戏剧家们就得为之而不断地学习。
要使观众的注意力长时间地保持住,在戏剧文学上最常用的办法是悬念的设置。悬念,往往被看作一种戏剧技巧,与“巧合”、“转折”之类相提并论。其实,戏剧家设置悬念,纯粹为着对观众心理的收纵驾驭。其所“悬”者,乃观众之“念”。严格说来,这应是审美心理学中的名词,为编剧学和导演学所用,只是一种借用。
为了造成悬念的效果,才采用悬置的技巧。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技巧要求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拉开距离,从而使观众的注意力在这个距离内保持住。
由于注意力的保持是戏剧这门过程性艺术的基本课题,因而在世界各个古典戏剧的发祥地,悬念的技巧都被较早、较普遍地运用。
李渔说,“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猜破而后出之,则观者索然,作者赧然”;日本古代戏剧家世阿弥说,“将某些东西保密,就会产生重大效用”;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创始人维迦说,“观众一知道结局,就会掉头走出戏院”,因而要常使他们猜测不到,“戏里暗示的一些事情远不是下面要演出的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avdd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