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go-->
午后的广州市舶司门前,正是人声鼎沸的时节。青石板路被往来行人踩得光滑,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幌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最多见的绸缎行的幌子上,用明艳的丝线绣着“云锦”“蜀锦”“春彩”“白迭”字样。
在街巷中扎堆的香料铺外,“安息大药”“苏合香”“天竺没药”的林立木牌上,隐约沾着细碎的豆蔻、肉桂抹子。但最为显眼的还是,从店铺内一直堆放到街道边、露天棚子下,那些形制各异的大小瓷器制品。
其中最大的器物,足足有过人高;小如精巧的桃核、彩珠。围绕着这些街市中,见缝插针的密密麻麻店铺和摊位,是遍地搭起的街头棚子下,都挂着“通译藩汉”“代写文书”的布条,处处透着外贸重镇的鲜活。
各种肤色的番胡商人出入不绝。他们戴着尖顶皮帽、帘巾或布包头、小缠头,袖中揣着象牙算筹或是琉璃珠盘,用带着腔调的唐话与本地牙人、商家讨价还价,腰间蹀躞带珠宝随着手势比画,晃荡出细碎光彩;
卖饮子的小贩推着竹木小车,将酪子、甜浆、梅汤浸在冰盆中,晶莹的水珠顺着盆沿滴落,沿街叫卖的吆喝声清亮:“浆水梅汤哟——解腻消暑,三五足钱一碗!”又混着海风咸腥,酿成独属于广州的市井气息。
这广府的市舶司前身,其实是源自大唐开国初期,皇城大内派往广州的港埠,采办舶来物的宫市使之一;后来变成了常驻的宦官使职,专向抵达广州的番商胡客,征收船脚钱和通市钱外,按比例抽水的实物贡税。
同时,也定期为大内采买或是搜罗,来自番邦域外的各种珍玩宝货、奇异之物;算是大内诸多宦臣之中,一个油水极为丰厚的外派差遣。只是这种状况到了天宝末年,因为安史之乱故,发生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avddd.com
(>人<;)